2024-06-02 火狐直播官网
1945年6月6日清晨,二战同盟国军队先头部队穿越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发起登陆战役,数十万人冒着德军密集火力冲向海滩。不过,在诺曼底海滩抢先上岸的并不是坦克装甲车,而是上千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公司生产的推土机。
提到卡特彼勒,可能很多人有点一脸懵:卡特,那个造鞋的吗?卡特彼勒不造鞋也不卖鞋,它是世界上的排名第一的工程机械制造商,是创造过无数工程奇迹的巨无霸。商店里的卡特鞋,纯粹是凭借自家产品超强的质量口碑,卖鞋商家找上门来请求授权贴牌。
这家创立于1925年的企业,在二战期间为美军制造了5万多辆推土机(Bulldozer),被美军用来铺路架桥、修建机场。硫磺岛战役中,日军躲在坚固的地下工事中节节抵抗,给美军造成重大伤亡。苦无善策的美军指挥官后来接受一个水泥工的建议,命令工兵开着推土机,直接用水泥混凝土将日军工事洞口封死,这才解决战斗。
抗战时期,日本封锁了中国所有出海口,外界物资没办法进入中国。国民政府决定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的公路,连接中国大西南后方基地。这条公路就是后来的滇缅公路,战略意义重大,但由于沿线地形复杂险恶,工程量极为浩大。
国民政府征集了20余万人,在没有现代施工机械的条件下,依靠农具锄头挖山开路、肩挑人扛,修成了这条全长1000多公里的公路,确保了抗战最艰苦时期中国没有被困死。但是代价也相当惨重,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死于爆破、坠崖、塌方和疟疾的超过3000人,滇缅公路上每一英里就有两座墓碑。
在当时基本还是农业国的中国,缺少现代化机械是普遍现象。当时在山东领导抗日,担任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手下队伍几乎什么都缺,无法生产,基本只能靠缴获,坏了还不会修。
为了解决武器问题,八路军当时陆续自建了一些兵工厂。像胶东军分区,1943年成立了鲁南第八兵工厂,他们从造地雷、手榴弹开始,摸索着生产、维修武器,在抗战期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战争年代极不稳定,这家兵工厂也跟着部队不断搬迁,之后十年里先后搬过十个地方。
当年曾在兵工厂造地雷的民兵,恐怕万万想不到,这家简陋的作坊日后会成为一家,能制造各种钢铁巨兽的巨头企业。
1953年,兵工厂搬到徐州,然后在这个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安稳下来,没有再次搬迁。随着战争结束,这家工厂向民用转型,生产农业机械、起重机等。1958年,副总理前来视察,提议将厂名改为“徐州重型机械厂”,也就是徐工集团的前身,现在则是中国头号工程机械巨头。
工程机械,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工程装备,作为制造业的一个门类,与汽车、芯片等相比,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傻大笨粗”,却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人们会讨论手上的手机型号、路边的汽车品牌,但即使天天从小区旁的工地路过,也从不会关注那儿的挖掘机是哪家生产的。但实际上,这些笨重家伙,在支撑一个国家的起飞路上,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工程机械的真正发力,要一直等到新世纪才会到来,在那之前,是漫长的摸石头的岁月——前半程摸着苏联草创,后半程摸着美日欧前行。
建国之初跟苏联老大哥学习,方法简单粗暴:测绘仿制。对于百废待兴又没啥底子的新中国来说,照葫芦画瓢是最快的方法,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能仿制出差不多的产品。
1957年制造的第一台汽车起重机,原型是苏联的K51;1954年测绘仿制的第一台机械式单斗挖掘机,原型是苏联的Э-504,比当时新型的液压挖掘机已落后一代,但对于从零起步的新中国来说已属难得。
仿制的好处是快,但只能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上缺少升级换代的能力。中苏交恶后,中国彻底失去外界技术来源,加上之后的蹉跎岁月,国内始终缺乏大量工程机械设备投入建设。
七八十年代挖河治水,依然主要靠发动大量人力。这里不能不说一句,中国的农民真苦,冬季农闲时,还要像古代服徭役一般被征集劳动,只管饭,没工资。开挖河床、搬运沙石、垒堤筑坝、浆砌河堤,海量的土方作业几乎全靠人力完成。
那时候总强调“人定胜天”的精神——没办法,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只能依靠无穷无尽的人力去填补。这种极为原始的工程作业,根本不可能支撑起一个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再次打开国门时,我们才猛然发现,在包括工程机械在内的几乎所有行业,汽车、飞机、家电,都已经被甩得看不到别人车尾灯,与西方产生了巨大的技术差距。
副总理谷牧带队出访西欧,发现西德一个露天煤矿,只有2000名职工,年产煤5000万吨,而国内同样规模的煤矿要16万名工人,效率相差80倍。代表团回国后在人民大会堂向高层汇报,所有人都被震惊得直呼“石破天惊”,很快做出了引进外资、向西方学习的决策。
整个80年代,从家电、纺织到橡胶、钢铁,甚至啤酒灌装,各行各业都在从国外引进技术。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中国人到处搜寻着用旧的设备,一批工程师到法国瓦尔蒙,日以继夜地拆掉已经破产的冰箱厂旧设备,将5000吨的设备装上轮船、火车,运回国内。”
这里面当然也有不少教训。一些企业饥不择食,引进了大量西方淘汰几十年的陈旧设备,结果买来就成了废铁。相较而言,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当年的技术引进还是颇多亮点的。
1985年,机械工业部组织12家国有企业,先后与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以及德国利勃海尔等公司做了接触,商谈先进工程机械技术的联合引进。几轮商讨后,行业老大卡特彼勒成为头号种子选手。
80年代是日本制造高歌猛进的年代,日本汽车、家电、游戏机横扫全球,在多个领域攻陷了美国市场,工程机械也不例外,卡特彼勒被日本小松打得节节败退,每天损失100万美元,连续亏损了三年。拓展外部市场,成为卡特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自然成为其首要目标。
一个要技术,一个找市场,两方一拍即合。1986年底,中国与卡特彼勒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指定了国内12家企业消化吸收,国家计委还专门给了7亿多元的外汇额度支持。
机械工业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卡特彼勒技术引进办公室,简称“卡办”,工程农机司副司长杨红旗担任“卡办”主任,被人戏称“杨卡特”。“卡办”统筹负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将产品按设计、工艺、标准、检测、整机试验等分类,同步进行消化吸收。
即便今天看来,这也是一项相当庞大的技术引进工程。基本上,中国工程机械的中坚力量都参与了这次联合引进,分别负责某种产品或关键技术:福建厦工、广西柳工引进装载机技术,青海工程机械厂、鞍山一工引进推土机技术,上海柴油机厂引进发动机技术,成都工程机械厂引进液压件技术,山推引进密封履带技术……
这个项目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中国的工程机械闷头学习,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踉踉跄跄地试图跟上外部世界的步伐。当时,国内企业在面对西方巨头时普遍是仰视的心态,它们大都热切地期盼与外资合作,借助对方的资金、技术优势发展壮大。
不过问题是,天下没有免费的老师,更没有热心做慈善的资本家。中方手里能打的牌,其实主要是国内潜在的广阔市场,但外资巨头盯上的,往往不仅是市场这块大蛋糕,它们还希望借机将尚未成长起来的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
与汽车行业相似,工程机械行业也曾希望“市场换技术”,不过与汽车不同的是,工程机械领域并没有“外方占股不允许超出50%”的限制,这一点,给了外资挖坑设陷的机会。
1994年,徐工与卡特彼勒共同出资8200万美元组建了徐州卡特,合作生产挖掘机,投资比例是中方40%,卡特彼勒60%。
但奇怪的是,徐州卡特成立后,连续三年都是亏损,之后卡特不断提出增资增股要求,徐工所占股权比例不断被稀释到15.87%。到后来,原形毕露的卡特索性提出,希望徐工退出合资公司,由卡特独资。
所谓合资,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个组装厂,卡特彼勒始终没将核心技术放进来,而是通过合资公司高价购买自己本土公司的核心设备,故意造成合资厂亏损,然后在中方无力承担的情况下,逐步增持股权直至完全掌控公司。
对外资来说,市场拿到手,技术没流出,合资最后变独资,这算盘打的,实在是便宜占尽。类似的例子在当时屡见不鲜,很多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像新飞冰箱,都是在这种合资陷阱下销声匿迹。
90年代后期,很多国企面临生存困境,急需改革。徐工当时也连年亏损,面对高额债务,希望引入外界资金技术,按徐工董事长王民的说法:将使徐工获得高新技术和发展资金,加快徐工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2002年,徐工发布改制公告,全球资本闻风而动,卡特彼勒又一次冲上来,提出收购徐工。不过徐工太了解卡特的德性了,第一个把它踢出局,然后跟一家叫凯雷资本的美国投资公司签订了合同,约定以3.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徐工85%的股份。
凯雷是搞投资的,说只出钱,不插手企业日常管理,不改变企业品牌,听起来实在是个良心买家,徐工觉得这次找对人了。问题是,凯雷可不仅仅是个搞投资的,它在美国有着深厚的政府背景,不少美国高官退休后都进入了此公司任职,以至于它被一些人称之为“总统俱乐部”。
中国工程机械的头号选手,眼看要被外资收入囊中,但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人站了出来,逆风翻盘扭转了局势。这个人叫向文波,是三一重工的CEO。
与徐工不同,三一重工是非公有制企业,董事长梁稳根曾经是中国首富,两家企业在国内打的有来有回,一向不怎么对付。徐工提出改制时,三一也跑来竞标,出价比卡特彼勒高,却连第一轮都没进去。向文波一听满脸懵:你不卖给三一,却要廉价卖给外国人?
作为民营企业家,向文波早就对外企在中国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痛心疾首。那年头还没微博、微信,咽不下这口气的他,跑到网上写下了46篇博客,痛斥徐工收购案的不公和猫腻:第一,徐工卖的太廉价了,有贱卖国有资产的嫌疑;第二,工程机械是国家战略产业,不能随便交给外资。
向文波的博客很快引起了轩然。徐工收购案,不再只是一个企业的收购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保卫中国产业安全的层面。
2006年7约,商务部连开三天闭门会议,讨论徐工收购事宜。而另一面,外资也没闲着,凯雷基金创始人专门飞到北京,连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也被拉着来做说客。这么反复拉扯了几年,商务部终究是否决了凯雷的收购要求。
转眼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外资巨头疲于应付,一时无力觊觎中国企业。回过神来的徐工,也算彻底明白了:合资合不来平等地位,市场也换不来核心技术。
收购终止的那一年,徐工成立了挖掘机事业部,从零开始做挖掘机。曲曲折折,经过太多弯路,终究是走上自主研发之路。
而另一边,当国企在市场换技术这条路走得磕磕绊绊时,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家们,正逐渐在遍地荆棘中蹚出另一条路来。
拜唐国强老师那句魔性的“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所赐,蓝翔技校在中国家喻户晓,但造挖掘机最厉害的三一重工,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就要低多了。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在80年代的城建大潮中,看到了工地对砖瓦的巨大需求,自己开砖窑挖到了第一桶金,成为双水村的致富先锋。在现实世界,梁稳根创建三一的故事,也起源于80年代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梁稳根出生于湖南娄底的小山村,在恢复高考后第二年考入中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营机械厂工作。1983年,一心想当“万元户”的梁稳根辞职下海,被怒不可遏的父亲拿着扁担撵他回单位上班。他贩过羊,卖过白酒,生产过玻璃纤维,折腾了好几年,靠卖焊接材料,才成功挖到第一桶金。
1993年,梁稳根注意到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搞基本的建设,决定进军工程设备制造领域。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重工制造门槛极高,向来是只有国企才敢做的行业。这让我想起李书福造汽车,别人都劝他不行,他说出了那句后来引起颇多争议的话:“造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
你可以说无知者无畏,但在那个草创探路的蛮荒年代,正是这种无畏,成了无数民营企业家摸索前行的动力。
90年代还没有雷军那句“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梁稳根无疑是抓住了时代风口的那批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大量工程机械需求。从1993年到2003年,三一快速的提升,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跃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前列。
徐工提出改制时,三一也曾参与投标,结果被认为是“搅局者”,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总裁向文波这才怒而发声,引起轩然。
进军工程机械行业,三一最早瞄准的,是混凝土泵车——一种利用压力将混凝土输送到一定高度的装备,架桥铺路,高楼大厦,都少不了要用到。那会儿国内市场基本被外资垄断,国内只有几家国企能分到一点点蛋糕。三一想过找外资技术引进,结果根本没人瞧得上他们,只能走自主研发这条路。
这条路,是最难的路,也是最正确的路。1998年下线年参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09年参与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建设,一路创下多项世界纪录。
更典型的例子,是挖掘机。这玩意儿能挖土,能拆墙,能搬运,被称为工程机械界的万能选手。
曾经,中国95%以上的挖掘机市场都被外资垄断。1993年,中国只能生产2000多台液压挖掘机,进口却超过了1万台。整个90年代,国产挖掘机年产量都没有突破一万大关。
三一的挖掘机起步很晚,一直到2000年才做出来第一代产品SY200,而且是个“组装货”:液压系统是日本进口,发动机是德国的,结果装配到一起,却完全不能工作。第一批生产的30台挖掘机全军覆没,最后被当成废铁处理。
但之后二十年里,三一进步飞速。等到2020年,三一卖出了98,705台挖掘机,占据全球挖掘机市场15%的份额,第一次站上了全球销量榜首,三一在江苏昆山的挖掘机基地举办了庆功会。
从零到世界第一,只用了二十年时间。当然,目前还只是在规模上做到了第一,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他们盼望做到的,是成为全世界认可的品牌。
过去20年,不仅三一,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都堪称神速。这一方面受益于国内一轮又一轮的基建大潮,另一方面则是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逐渐成长起来,摆脱了过去外资的阴影。
徐工、三一,再加上另一家中联重科,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三巨头,它们已经有了走出去跟西方巨头掰掰手腕的资本,开始对外主动发起进攻。
2008年,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世界陷入经济衰退。但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来说,那一年反而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一轮高潮——“四万亿”计划出台后,中国开始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建计划。
先是中联重科,2008年收购了意大利CIFA,借助CIFA之前的基础,成功渗透到了70多个国家。之后2012年,三一斥资27亿元,收购了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的普茨迈斯特;紧接着,徐工将德国另一家混凝土机械巨头施维英也收入囊中。
按常理来说,深陷金融危机的欧洲制造业是烫手山芋,此时唯恐避之不及,但国内工程机械巨头反其道而行,加速海外扩张,集体“抄底”欧美市场。在他们看来,这些欧洲老牌玩家资产和盈利都大幅缩水,是出手收购的天赐良机。
国际工程机械领域有一份排行榜叫Yellow Table,过去,这张榜单几乎被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的企业垄断,但近年来中国公司的名字不断攀升。2021年的排名里,前两名依然是美国卡特和日本小松,但三四五名被中国的徐工、三一和中联包揽。
工程机械产业的整体规模并不算特别大,和汽车、芯片这样的大产业比起来只能算是个小弟,但工程机械行业撬动的价值比表面要大得多。国产航母建造、神舟飞船返回、港珠澳大桥,每一项超级工程背后,都是国内完整的工程装备产业链在支撑。
中国528万公里的公路历程,100多万座桥梁,4万公里的高铁,一起构成了全世界最强大的基础设施,很难想象没有现代化工程装备,这可成为现实。
拿港珠澳大桥来说,它是中国工程机械登场的高光时刻。其建设过程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建设过程中,包括塔机、混凝土泵、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装载机在内的主要工程机械装备悉数上场,还顺便催生出了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振华重工研发的“振华30号”起重船,起重量12000吨,排水量约25万吨,超过全世界所有现役的航母。
仅仅三十余年前,国内还要依靠人力去完成修河筑路的天量工程,更不要说抗战时期,修筑滇缅公路时艰苦卓绝的岁月。
我更想起,更早之前的1919年,孙中山曾在《远东时报》上撰写过一篇《实业计划》,后来收入其《建国方略》之中。这篇文章设想了一个宏伟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规划了连通全国的庞大铁路、公路网络,其志不可谓不宏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无异痴人说梦。
这篇文章里说:“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以出其丰富之矿产,以建其无数之工厂,以扩张其运输,以发展其公用事业”。孙中山曾畅想,积十年之功奋发图强,使中国工业能力能够追上欧美诸强,不想这条路如此艰难,足足走了一个世纪之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康明斯:最大柴油机制造商 环保360度
发动机产品。康明斯发动机事业部生产和经销功率范围宽广的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及相应的零部件产品,大范...【论坛直通车】康明斯——全球动力领导者
康明斯建立于1919年,是全球动力领导者,产品线包含柴油和代用燃料发动机、发动机要害零部件(燃油...康明斯 中 国 风 景 独 好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企业。2020年,尽管遭受疫情等坏因影响,全球市场哀鸿一片,但康明斯中国区仍...新里程碑!康明斯我国区第100万台发电机下线!
自2016年上市以来,全新S系列发电机具有宽广运用场景,安稳功能表现,以及优异产品质量,不只装备...资讯丨康明斯露脸第二十届上海动力展5款吸睛之作首发
2021年6月17日,广受专业观众重视的第20届我国(上海)世界动力设备机发电机组博览会隆重开幕...康明斯电力武汉工厂第4000台QSK60柴油发电机组下线
原标题:康明斯电力武汉工厂第4000台QSK60柴油发电机组下线日,康明斯电力(中国)有限公司全...